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,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!
[ Ctrl + D 键 ]收藏本站
澎湖旧称西瀛、平湖(泉州腔与漳洲腔的读法有别)、澎湖,因为澎湖群岛外为波涛汹涌的海域,但是岛屿中的内海,却风平浪静如湖泊,故得名。西方人称为「T-e Pescadores 」,即渔夫岛,因渔民甚多。
日治时期的澎湖厅,和清代一样,受到地贫、风强、雨少的自然环境限制,农业不盛,但在人文活动的发展上,出现了新的面貌。
妈宫社(今澎湖马公)自清代以来就是澎湖厅的-、行政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日治时期改为妈宫街,1920年又改名马公街,街内分成西町、旭町等共6町。1912、1937年进行2次市区改正计画,初期进行开辟道路、筑地下水道、填海造陆等工程,街区分成码头、商业、行政、学校用地;後期拆除城墙、市区扩张到埔仔尾和鬼仔山、开辟渔港、新建街廓,奠定马公街成为现代城市的基础。
街内各区的土地利用各有特色。南町二区为渔民、-军人及其眷属居住地,西町本为清代协镇、总镇衙门所在,经商的居民甚多,北町为学校、医院、商业机关,东町为公家机关、纪念馆和市场,旭町为风化区。由於澎湖的土地有限,清末澎湖人口即开始外移,日治时期外移现象更明显。由於建设高雄港需要劳力,-人鼓励澎湖人到-工作,尤其在东北风盛行的冬季,大部分澎湖渔民出海捕鱼不易,为劳力闲置的季节,刚好可以到高雄、台南等地打工,形成了季节性的-。-总数从1912年的7,846人成长为1940年的36,268人,占总人口的比率,从14.49%升高为53.52%。
关於产业的开发,1913年成立「澎湖电灯株式会社」,提供动力。农业生产的改进,主要是成立苗圃推广造林、设「蔬菜试验场」(後改名澎湖厅农事试作场)改良菜果品种。渔业方面,在各沿岸、浅海渔场仍以牵罟、石沪、焚寄网、刺网、放绲等传统捕鱼法进行渔捞;1916年开始使用动力渔船,最初仅有2艘动力船,数年後让渔民贷款购船,1936年增加为108艘。加上水产加工、运销的激励,澎湖渔产的盐渍品可以大量外销,1927年改善冷冻设备後,可以将鲜鱼外销-、-。
1909年扩展妈宫临海街建造码头,1937年开始大规模整建马公港,濬深航道,1938年拆除马公城墙的石料填筑码头,再以淤泥填筑新生地,1940年工程完成,成为一个可以容纳3,000吨船只进出的港口。岛上的陆路交通,因为修筑公路、客运车通行、修建本岛与白沙岛之间的桥梁,使澎湖对内外的联系更加便利。
澎湖四周海域渔产丰富,形成居民以海维生的生活方式,以及祈求神明保佑海上安全的虔诚信仰,所以庙宇相当多。马公街区内的天后宫、城隍庙等庙历史悠久,为重要的宗教文化圣地。天后宫有1602年「沈有容谕退红毛碑」,见证荷兰人与明朝通商之企图。
中文关键字:马公街 , 马公港 , 澎湖群岛
英文关键字Magong Street , Magong Harbor , Peng-u Islands
参考资料
下一篇:淡水地方集会区 下一篇 【方向键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区 上一篇 【方向键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